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弘扬工匠精神、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决策部署,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10月22日,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张勇在贵州工贸职业学院401会议室与教师代表开展交流座谈会。座谈会由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彭双艳主持,各二级学院相关教师参会。

工匠精神,不仅是对技艺的精益求精,更是对职业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对创新的追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已超越传统“匠人”范畴,拓展为涵盖技能型、知识型、专业型等多类人才的广泛精神谱系,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

座谈会上,张勇结合自身与大国工匠的培育实践,与参会教师代表进行深入交流。他指出,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注重引导学生提前建立职业认知,明确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成才观。张勇强调,当前企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聚焦于“招之能用、用之能战”,因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化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对接。他建议,学校应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衔接,实现“校中所学”与“企中所用”的无缝对接。
在谈到技能竞赛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时,张勇指出,竞赛应更加注重与生产实际的结合,避免“为赛而赛”,真正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他介绍了近年来国家在技能人才评价与荣誉体系方面的改革方向,强调要提升技能人才的含金量与社会认可度。
交流中,与会教师代表就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学生职业规划、产教融合等方面提出问题,张勇一一予以回应,并分享在工匠精神涵育、校企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他表示,愿意在教师到企业跟岗学习、学生到企业实践、竞赛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力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此次座谈会不仅为学校教师提供一次与行业大师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更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思想动力。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将培育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和完善工匠精神养成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将工匠精神养成作为专业课程课程育人的重要目标,校企共同搭建学生课程见习、认知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平台,积极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格局。下一步,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将持续深入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精准对接,不断完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体系,努力开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局面,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